“不会消失的声腔”照亮稀有剧种守望之路 ——我校举行非遗戏曲传播创新座谈会

发布人:      时间: 2025-07-10       浏览次数:


202579日,我校召开河南非遗戏曲传播创新座谈会,地方剧团、主流媒体、新媒体等代表与我校专家,围绕“新媒体环境下非遗戏曲的活态传承与创新传播”展开深入交流与研讨。座谈会由我校党委副书记葛向阳主持。

1241a9d08e6e9f66fb1296b6edc48cc

202568日太康道情第八代传承人朱鹏飞 ,第六代传承人孙贤港演出时在后台准备上场。

338f4cad0f3a7676862c09045b4e0c5

202568日,太康道情第六代传承人李艳灵在演出间隙,在与网友直播互动。

d7dbf95b302c14a1c2ba9f8024ee4fa

2025331日,开封二夹弦大师田爱云徒弟樊俊霞在后台准备,在《能盖闹洞房》中扮演能盖。

f65da391d88c028ef5032519fead9bd

2025331日,封丘二夹弦剧团演员朱小栓扮演徐达、刘滑滑扮演陈秀英。在《能盖闹洞房》演出前做准备。

34c317cc4249cbe6cd02c5846499b93

20241111日,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光山花鼓戏)传承人培训班培训期间,光山花鼓戏剧团团长何二军及光山花鼓戏第七代非遗传承人方远表演新编花鼓戏《夫妻观灯》。

d2f23bdfe37f4a51a8b21899849c6ea

永城柳琴戏第四代传承人彭沙、李倩倩表演《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 《十八里相送》。

 

影视艺术学院教师乔屿作《不会消失的声腔——河南稀有剧种系列纪录片》阶段成果汇报。《不会消失的声腔》自2024年启动以来,深入开封、信阳、商丘、安阳等十余地市,累计行程逾一万公里,采访百余位戏曲艺人,拍摄完成《二夹弦》《柳琴戏》《光山花鼓》等八部纪录片,并在梨园频道、商都频道等主流媒体平台播出,广泛传播稀有剧种之美。项目团队还结合新媒体传播趋势,创作包括音配像、竖屏短视频、流行乐改编等形式在内的20余条衍生内容,单条播放量超500万,总传播量破千万,形成了从“抢救性记录”到“创新性传播”的有效闭环。

                     

其中,《柳琴戏》荣获第九届中国戏曲微电影“最佳戏曲微电影”奖,《小剧种老故事:开封二夹弦》被评为“短视频最佳作品”,《艺脉乡音》获省文联“乡村振兴世俱杯高清分组竞赛单元最佳作品”,《小剧种,老故事》入选教育部“百物匠心”非遗微课名单,全面展示了戏曲影像创作的时代温度与文化深度。

20251月,《小剧种,老故事》(二夹弦)入选教育部“百物匠心”非遗技艺传承创新视频微课遴选名单

                    

项目还积极融入教育教学,将微视频、微纪录片带入课堂,用年轻化表达拉近非遗与青年群体的距离。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不会消失的声腔》也成为连接基层文化与公共传播的新纽带,为地方戏曲注入持久的文化生命力。

40ce0d6e9de9a2b90768e296e94e7d8

7c9cd67394abf8bd22c4b0aafceeae8

随后,多位专家围绕稀有剧种传播现状、新媒体转化路径与文旅融合展开发言与交流。沁阳市文广旅局副局长杨利介绍了地方戏曲与文化旅游融合的实践探索;河南省视听业协会短视频短片工作委员会主任、郑州新闻广播总监马松林则聚焦戏曲个性化传播与圈层突围的策略;宛梆剧团团长武新建与怀梆剧团团长徐文京分别分享了剧团在剧种保护与传播方式上的创新尝试;大象戏曲频道朱萍萍及团队成员分享了主流媒体在短视频平台的经验;戏曲新媒体达人短脖长颈鹿结合自身创作,展示了个人创作者在戏曲内容传播中的独特作用。

114A9434

最后,会议进入自由交流环节,与会代表围绕非遗如何吸引年轻观众”“短视频如何守正创新”“世俱杯高清分组与剧团如何协同发力等议题展开热烈探讨,为推进河南稀有剧种的创新传播与活态传承凝聚了共识。